Thursday, August 26, 2004

夜宿鮭魚灣(Salmon Arm)

鮭魚灣(Salmon Arm)是一個由溫哥華通至洛磯山脈的中繼點。其實這裡有山有水,風景甚為優美,作為中繼站,有時有點委曲,無暇審視她的優點。往往傍晚抵達,隔早就走人。我們住在鎮上(97B公路頭)一家名叫木屋澤(Log Bog)的民宿。這是一棟完全利用原木建造的房子,外觀獨特,其實其內部隔間更有創意。女主人叫Sharlene Wiebe,是一位護士,先生Jake為牧師,但兩次都沒見到他。女兒Shalom,彈得一手好豎琴,當晚還特別為我們彈奏一曲。實際上這個民宿就在一個農場內。養牛、養羊,養鵝,還養貓狗。田間也種一些玉米及蔬菜。木屋後面是一塊森林,也是屬於她們的地。這棟房子的木頭就是由後面森林中砍伐建造而成。


木屋澤(Log Bog)的民宿的外觀
(Photo by Martin Fon)
農場的範圍甚大,挪出空地種菜
(Photo by Martin Fon)

女兒Salom彈得一手好彈,當場演奏一曲
(Photo by Martin Fon)

女主人可不簡單,不但要照顧我們的早餐,還要照顧十幾頭牛及其他牲畜的飼料。農場上每一件活兒都要幹,是一位勤快而熱心的女人。她女兒大學畢業後說要到柬甫寨教書一段時間。Sharlene說她也很想去那裡當義工,但是否能成則在未定之天。

後院的森林中也有一條步道,森林後面鄰接一個高爾夫球場。我們趁傍晚到林間散步,感覺很好,空氣清新,而且林相豐富。除各種花草外,樹上還看到許多大靈芝,是否能成藥,則不得而知。



樹林中有些樹幹上長了大靈芝,不知已過多少年歲
(Photo by Martin Fon)


鮭魚灣實際上是蘇斯瓦湖(Shuswap Lake)的中心,也是遊樂區,具有湖山之勝。 白人來到這裡是1888年,約當太平洋鐵路開通後不久,隨後逐漸成為旅遊景點。這裡有酒莊、藍莓農場、葡萄園、乳酪等等的農產品,水果也出產很多。



鮭魚灣的蘇斯瓦湖(Shuswap Lake)碼頭
(Photo by Martin Fon)




碼頭水岸的走道,景緻迷人
(Photo by Martin Fon)

湖內的捕魚樁
(Photo by Martin Fon)


水鳥多,這是鸛鳥(Stork)的巢
(Photo by Martin Fon)


灰鷺與水鴨,相看兩不厭
(Photo by Martin Fon)



Wednesday, August 25, 2004

瑞福斯多克(Revelstoke)國家公園

抵達冰河國家公園之後,心裡有點失望,因為由傑士伯、班夫、優活等國家公園一路下來,已見到不少冰河,而到真正的冰河公園卻看不到冰河,不免悵惘。也許因為陰雨不定的緣故,整個山脈被雲霧遮住,無法看到全貌。此次正逢公園人員罷工,大部份的遊客中心均不開放,無法得知正確的訊息,也是一項原因。


瑞福斯多克國家公園之上山路圖
(Re-photo by Martin Fon)

離開冰河公園,地圖上有一處瑞福斯多克國家公園(Revelstoke National Park),是一個很有名的空中草原(Medow in the sky)。聽慣空中花園,心裡不免嚮往空中草園。我們抵達瑞福斯多克鎮後,先到鎮上的遊客中心索取一些資料,探聽有關這個國家公園的信息。今晚宿在鮭魚灣民宿,應尚有一些時間可以到空中草原一遊。


即使小池塘,在雨中也有它的寧靜美
(Photo by Martin Fon)

瑞福斯多克鎮在摩納西山脈與塞爾科克山脈之間,人口約8,000人。附近有一座水壩。建壩期間工作人員增多,曾讓此鎮繁榮許多。這個鎮相當年輕,而且風景秀麗。有個”灰熊鎮”之名,是否常有灰熊出沒不得而知。但鎮上廣場有一尊真熊大小的灰熊銅像而聞名。

瑞福斯多克國家公園入口處有一條26公里的空中草原大道,可直達1,800公尺高的空中草原停車場,由於一下子提升至這種高度相當不易,故採"之"字形爬升,有點類似阿里山鐵路。開車時因此來去好幾回可以一直看到山下的瑞福斯多克鎮。



雖然雲霧滿天,坐在景觀台也有一番趣味
(Photo by Martin Fon)


此座山有多條健行步道,其中較受歡迎是高山草原步道 Mountain Meadows Trail,環狀來回行程約一公里,沿途有解說牌,說明動植物之生態、洞穴等。

另有一條較簡單的健行步道可抵達山頂防火瞭望小屋,單程約十分鐘,但要走過許多高山小森林,這裡是高山氣候,所長的樹都不高。山上有一個湖,稱為 Eva Lake,湖面不大,但湖水乾淨,可以反射整個天空。步行來回約十二公里,其中多處為蜿蜒山路。湖畔有一座登山小屋,可以避風雨,其內尚有廁所,設備完善。


高山植物雖不起眼,但有些已生存百年
(Photo by Martin Fon)


這個公園在地理學上提供相當多樣化的高山植物生態系。在晴天裡這裡是最好景觀台,四週可以看到摩納西山脈(Monashee)與塞爾科克(Selkirk)山脈。可惜今天陰雨,雲霧滿天,四週什麼風景都看不到。在這裡,汽車直接上到高山頂上,仍然如履平地,有時還以為到了很普通的鄉間小道;不過,能夠直接開車進入高山草原,是在其他高山地區所沒有的狀況。在此高山上舖設約有26km的景觀道路,視野相當廣濶。可惜高山道路只在夏天開放,公園裡也沒有營地。

濕度適宜,可以看到這種野菇
(Photo by Martin Fon)

冰河國家公園

經過Golden之後,山勢開始起伏,逐漸進入冰河國家公園領域。至麥唐那山(MacDonald)後,開始轉入羅吉斯隘道(Rogers Pass)。這是一個很長的峽谷,峽谷中設有遊客中心。只是今天公園仍在罷工中,遊客中心不開放。天候又不佳,麥唐那山看起來也濛濛瓏瓏,雲深不知處,也沒看到冰河,可能都在另外一側吧。

羅吉斯隘道在歷史上似乎有相當的地位。在太平洋鐵路未貫穿以前,卑詩省仍然是屬殖民地性質而且孤立於加拿大之外。當時陸路無法通暢,所以卑詩省地區很有可能歸向美國。若此事成真,你想美國國土會有多大,由阿拉斯拉直接連到華盛頓,一氣呵成。當時總理麥唐那(John A. MacDonald)答應此條鐵路必須開通,卑詩省加入聯邦。所以羅吉斯隘道打通之後,1871年加拿大才正式擁有卑詩省的領域。

羅吉斯原是一位測量員,他發現這個隘口能夠縮短鐵道工程大半距離,因此當初之鐵道立即沿此路線興建。問題是除工程問題外,此區之山坡坡度大多在在20-30度,冬天積雪後很容易發生雪崩(Avelanche),所以附近有些地段利用隧道護坡。雪崩與地震一樣,很難預測,一旦發生,容易釀成悲劇。所以聽說他們在這裡為防止雪崩,幾乎十八般武藝用盡,甚至利用大礟打山頂,使即將發生雪崩的地點先行崩塌。用大礟打雪崩,跟民國初年軍閥張邦昌用大礟打上天空求雨的方法同出一轍。

只是後來太平洋鐵路公司(CPR)仍然受不了這種雪崩的問題不得解決,只好另在麥唐那山底下挖隧道,解決這項技術上無法克服的問題。不過,在這之前,CPR腦筋也動得快,因為歐洲名山大川均被征服,他們想這個地段正是吸引觀光客的好時機。於是在當時的鐵路線上,就是在現在的隘道附近興建一座美侖美奐的旅館,稱為冰河旅館(Glacier House)。當時這個點子真的吸引不少歐洲登山客。只是好景不常,當這條鐵路"地下化"以後,不再經過冰河旅館。歐洲旅客嫌此地太不方便,因此都跑到露意絲湖及班夫去了。

我們後來有開車往Asulkan及 Illecillewaet 冰河這條路,但是冰河已經不知後退到何方。舊的火車道也改為一條寬如大馬路的人行步道,在高大森林之中散步,舒適宜人。只是那間旅館可能已遭焚毁,只剩下殘留在地上的基石。有一條小徑可以沿著溪流而上,通往冰河的前緣。我們問了下山的行人,他說上去至少要四小時。聽了之後,只好打退堂鼓。

冰河國家公園的面積達 1,349 平方公里,包含 Selkirk與 Purcell 兩山脈的領域。雖然面積不是頂大,但這裡是一些頻臨絕種野生動物的家。聽說有時灰熊、馴鹿、山羊等常會跑到隘口來,但整個路程中我們可是一隻也沒見著。


沿途山景秀麗,美不勝收
(Photo by Martin Fon)

群山疊翠,不知身在何方
(Photo by Martin Fon)
來到遊客解說中心,也就是羅吉斯隘道,罷工不開門
(Photo by Martin Fon)

這裡有許多條步道,Asulkan及 Illecillewaet
冰河步道可能是最容易的一條
(Re-photo by Martin Fon)





冰河融水潺潺流過
(Photo by Martin Fon)

有時也造成激流,水聲不絕於耳
(Photo by Martin Fon)

沿著鐵路當時興建之冰河旅館盛況
(Re-photo by Martin Fon)

現存的冰河旅館遺趾
(Photo by Martin Fon)

喜歡爬山的人所住的(Alpine Club)小屋
(Photo by Martin Fon)

附近的 hemlock 步道
(Photo by Martin Fon)

自然橋(Natural Bridge)

這個自然橋位於翡翠湖附近,汽車可達。形成的自然景觀並沒有太大的驚奇,只是河水浸蝕石灰岩產生的結果。這種地形在洛磯山脈區域內,可以常常看到。

自然橋為踢馬河的水經年累月浸蝕石碩所造成


(Photo by Martin Fon)

河水流經石頭底部,將底部挖空形成一道橋
(Photo by Martin Fon)


上游的水進入橋底部時形成巨大的旋渦
(Photo by Martin Fon)

神秘的翡翠湖(Emerald Lake)

 

翡翠湖寧靜之美,無與侖比
(Photo by Martin Fon)


清澈的倒影即使陰天也一樣美
(Photo by Martin Fon)


雲與山的結合,成為另一種濛瀧
(Photo by Martin Fon)
遊客中心小而美
(Photo by Martin Fon)

燕子也喜歡佳美之地
(Photo by Martin Fon)

輕舟一葉隨湖去
(Photo by Martin Fon)

美在雲裡,美在心裡
(Photo by Martin Fon)









又高又瘦的塔庫可瀑布(Takakkaw)


由一號公路轉入優活峽谷公路即可抵達塔庫可瀑布。但這一段路況並不太好,其中也有幾處坡道。由於天候不佳,景色都在雲霧之中。不過這裡應是很好的景點,吸引不少遊客。停車場甚大,必須走一小段路才能抵達瀑布底端。
塔庫可瀑布位於優活國家公園內,其最高點為384m,是加拿大第二高瀑布(第一高在溫哥華島之迪拉瀑布),其自由落體下來之高度為254m。上半段有一部份衝擊到岩石然後再往上飛濺,形成更大的細霧。這個瀑布的水是由大利冰河(Daly glacier)而來,水量並不高,主要以春天融雪時最大。

 

整個瀑布高度384m,遠觀如垂鍊
(Photo by Martin Fon)

有如白鍊吸附在峭壁之上
(Photo by Martin Fon)

中間部份撞擊岩石,產生第二道水流
(Photo by Martin Fon)

如霧如絲,宛如白紗垂地
(Photo by Martin Fon)

迴旋隧道(Spiral Tunnel )

進入優活國家公園首先見到的就是所謂的迴旋隧道(Spiral Tunnel)。通常非工程人員對這種鐵道坡度的問題較沒興趣,只看了兩下子也不知其所以然。由於火車在鐵軌上行走,它不能像一般汽車可以一下子爬30度以上的坡度,通常僅能約2.2%的坡度。但在急劇的山坳內要找到這麼小坡度的往往要繞很遠才能達成,而這個地區的地形又屬於滑坡區,土質不良,沒有較長的伸縮空間。

工程師想出迴旋隧道的方法,在山裡鑿出周長約三千呎的環形隧道,當其一進一出時,產生的高度差約50英呎,其坡度因而低於2.2%(50/3000=1.67%)。由於總共落差需100呎,故前後必須建這樣兩個環形隧道。我們都知道加拿大的火車一拖就是一百節以上之車廂,故當火車進入這個環形山洞時,可以看到火車頭已出洞,而火車尾尚未進洞,蔚為奇觀。


這是兩個環形山洞連接時的示意圖
(資料來源:

http://en.wikipedia.org/wiki/Big_Hill)

這是山洞的洞口(紅色圈內應有兩個)
(Photo by Martin Fon)


這是整個鐵路之線路圖紅色指示處有兩個迴旋隧道


這是火車自下端進洞自上端出洞的示意圖


迴轉隧道的說明牌,實際上是降48呎
(Photo by Martin Fon)




Tuesday, August 24, 2004

充滿翡翠的披多湖(Peyto Lake)


車子進入至瞭望台的山路,約莫十分鐘的爬山可以抵達山頂,由此眺望披多河源頭的披多湖(Peyto Lake)。當每個人氣喘如牛地抵達之後,一看到披多湖的景色,定然會倦意全消。一塊完整的湖面,像玉石一般地呈現在你的面前。書上說這是土耳其玉(turquoise)的顏色,但說成西藏玉還比較洽當。
披多湖係累積冰河融解後所流入的水,它位於瓦普堤(Waputik)山嶺及披多山所形成的狹谷間。由於山的岩石粉形成懸浮粒,造成明亮而不透明的藏青色。
我們第一天由傑士伯來到披多湖時,天候不佳,旁邊的湖山景色均為雲霧所籠罩,只好跳過,等到班夫後之第三天再來,這是天候不佳時的變通方法。所以我們真正來到佩投湖是隔二天。此時天氣轉好,只惜仍然不見藍天。我們先到其山腳下之停車場停車,然後依指示沿著小徑走向瞭望台。這是一段輕鬆的山路,小徑裡錯琮複雜,但來往的觀光客甚多。沿途我們還發現不少野生的香菇,有些比手掌還大。

看披多湖是隔山瞭望,佩投湖靜靜地隱藏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山腳下。湖的源頭則是位於西南方的冰原,由遠處可以看到融水建構的瀑布,然後分流至山腳的三角洲,再匯集至湖內。佩投湖呈狹長的形狀,整個湖面像一個三指頭的長手套,完整而無瑕玼,好像利用綠色紙黏貼出來的一樣。
 

披多湖的景色,雖無藍天的陪襯也一樣美麗
(Photo by Martin Fon)

披多湖如一條玉帶繞著披多山
(Photo by Martin Fon)

披多湖的上游
(Photo by Martin Fon)

披多湖上面接納冰河的融水,水道細如蜘網
(Photo by Martin Fon)

披多湖上游的冰河
(Photo by Martin Fon)

披多湖源頭的涓涓細流
(Photo by Martin Fon)

多年來旅行都是我在照相,讓這張與披多湖同在吧
(Photo by Dingren Tsao)

路上看到許多野菇,在沿途的草叢間及岩石間生長。可能氣候潮濕,溫度適中,所以生長特別好,而且特別大。這些野菇並不屬於單一品種,有不同型態及顏色。下面選其數種供大家觀賞,希望以後碰到這類野菇時,不要僅想到如何烹食而已,詳細瞭解一下它的生態也許可以增加旅遊踏青的另一番情趣吧。

路途中野菇
(Photo by Martin Fon)

路途中的野菇
(Photo by Martin Fon)

這是什麼樣的菇?真搞不懂
(Photo by Martin Fon)

這朵野姑特別大,不知什麼品種
(Photo by Martin F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