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仍然陰雨,比昨天更甚,傑士伯鎮週圍的山都不見了,雨還是涔涔地下著。這個民宿的男主人昨晚舉行他的五十歲生日派對,來的人很多,半條街的停車位置都被他們的朋友佔滿了。我們回來時,女主人還特別探頭出來向我們道歉,怕會吵到我們。為怕耽誤今日行程,昨晚請他先結帳。這裡一天要七十元,兩天一百四十元,他說沒法收信用卡,只好付現金。
93號公路又稱為冰原大道(Icefield Parkway),它又分另一支93A為景觀道路。由於今天仍需趕路,且陰雨綿綿,大部份的景觀都深埋在雲霧之中,只能選擇93號路。這是一條相當順暢的路,時速有時可以達到90公里。
(Photo by Martin Fon)
◆阿斯巴斯卡瀑布
離傑士伯鎮以南約三十公里,即可抵達阿斯巴斯卡瀑布(Athabasca Falls),這是洛磯山脈最大的瀑布。瀑布離公路不遠,正好在橋段的下游。93公路原來是沿著阿斯巴斯卡河而建,這條河由哥倫比亞大冰原往北走,吸收諸河流系後,最後流經傑士伯鎮,然後往北流去,進入北冰洋。這條河流源遠流長,水量豐沛。接近時,你僅能聽見隆隆的水聲,溪流由對面橋下流過,遠處的高山已被雲霧遮蔽,只看到水湍湍而來,流經一個巨大的斷層。巨大的水量急衝而下,造成相當壯觀的24公尺高瀑布。
(Photo by Martin Fon)
激流頓時轉變成白色垂簾,落入懸崖
(Photo by Martin Fon)
過橋後的步道亦可往下游探望,以觀察瀑布落入深潭的景況,其撞擊的力道使部份水分化為水氣,冉冉上升。水流在岩石間產生之沖刷,經年累月,可以將岩石磨成圓潤,磨成成層的板塊。由步道而下,需經由一狹谷,現已完全無水,但過去沖刷的痕跡,則斑斑可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由此可以得見。
底下岩石變成板塊,圓潤平滑
(Photo by Martin Fon)
阿塔巴斯卡瀑布是由阿塔巴斯卡河切割水晶般堅硬的岩石而成,場面壯觀,目前在重要的景觀點都建有觀景台及橫跨河流的橋樑。夏季水量大時,河水直接流過岩石,形成較寬廣的瀑布。
◆三瓦卜塔瀑布
由傑士伯鎮往南約55公里亦有另一個瀑布,稱為三瓦卜塔瀑布(Sunwapta Falls)。其型式雖與阿斯巴斯卡瀑布大略相同,都是河水因斷層往下沖刷形成瀑布景觀,但它是位於三瓦卜塔河上。Sunwapta這個字的原意在當地Stoney部落是指「漩渦」的水。雖然這個瀑布筆直而下,一點也沒有漩渦的意思,但經瀑布後的溪水沿著深陷的峽谷翻滾旋轉,極盡漩渦的意境。此斷層的高差也有22.8公尺,與前一個瀑布相當。三瓦卜塔河經過這個瀑布之後,成九十度左轉彎,最後與阿斯巴斯卡河會合。
三瓦卜塔瀑布的上游先繞過一個可愛的小島
(Photo by Martin Fon)
淚流直下,進入數丈深淵之中
(Photo by Martin Fon)
三瓦卜塔瀑布之上游河中則有一島,島上長滿林木,由橋上觀看,也別有詩意。溪水經過瀑布真接沖刷石灰岩在下游形成深陷的峽谷,也造成如雷的水聲,遠近可聞。實際上這個瀑布有兩段,一般遊客只觀賞前一段,然後拍拍屁股就走了,因為這一段離公路最近。其後一段的景觀也同樣吸引人,但必須沿著三瓦卜塔河順著步道而下。
殘留的樹根有如一個彎弓
(Photo by Martin Fon)
◆關於93號路
由三瓦卜塔瀑布往南,93號公路改沿三瓦卜塔河而上,直到冰原中心(Icefield Center)。在這條路上,真是高山疊起,河床上隨時可以看到平緩的溪流,分分合合,構成多種圖案,河水則反射天空的雲彩,明亮鑑人。這條景觀道路由傑士伯至班夫,總行程為230公里,由於曲折多變,祟山峻嶺,野生動物多,而且完整地保留著其自然的面貌,是為大自然的寶庫。至今已被聯合列為世界遺產之一。
每年約有五十萬遊客來到此地,在路易絲與傑士伯的路上穿梭。從各種驕車、遊覽車、行旅車,甚至自行車,處處可見。通過此條公路可以看見加拿大豐富的自然景觀。
這條公路的修築始於1931年,當時加拿大政府利用無法找到職業的勞工進行築路的工作。初時真是篳路籃簍,每日的工資僅廿分。他們用鏟、橇及馬匹等最基本的工具,建造一條單線的碎石小徑。
沿途河床所留下的小沙洲
(Photo by Martin Fon)
這條公路當初又稱為「B-J」路,取「Banff-Jasper」的縮寫。1940年悄悄通車,但由於車輛增加,1950及1960年代相繼擴充,成為現代的公路。官方名稱為冰原大道。
走在這一條公路上有很多規矩,其一為欣賞風景,故速度不能太快。其二為野生動物著想,速度也不能太快,因為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地方。所以公園管理處所定的速限為70-90公里。
公園處特別叮嚀駕車的朋友,這條路上除了風景外隨時有各種野生動物出沒。這些動物包括黑熊、野狼、麋鹿、駝鹿、山羊、大角羊等等。一旦看到動物必須降低速度、或停到路邊。靜待他們通過,畢竟牠們是這裡的主人,而且受到國家公園法的保護,比人命還重要。
靠近冰原時可以從兩旁看到隱約的冰河
(Photo by Martin Fon)
隨著公路的海拔高度,山上所見的植物相亦有不同。這條公路有兩個最高點,一為三瓦卜塔隘口(Sunwapta Pass),海拔為2,030公尺,位於哥倫比亞冰原附近;一為弓河隘口(Bow Pass),海拔為2,067公尺,在於進入弓湖附近。嚴格而言,這條公路經歷最低的山谷以至林線的高度,所以幾乎可以看到加拿大境內洛磯山的三種生長帶,分別為草原地、松林谷區及次高山之密杉區。松林谷區之海拔為1,000-1,500公尺,密杉區1,500-2,200公尺,高於2,200公尺則為無林區。經過前述之兩隘口處之高度幾乎已達到無林區的位置。小葉子白皮樹林則屬高山樹,常見於松林谷區,在次高山區則無法長高。
河床中的大沙洲也可長樹,飲用冰河水
(Photo by Martin Fon)
至於加拿大洛磯山山脈超過無林區的面積比例有多少?答案是一半。其上均為凍原,即使在夏季也常風雪交加。但這些地區仍然是很多動物寄居之所。
山不在高,有雲則靈
(Photo by Martin Fon)
【阿斯巴斯卡冰河】
由93號公路轉入三瓦卜塔河的區段後,許多山脈陸續出現,而且可以遠遠可以看見山頂的冰河。雖然下著雨,但遠方的冰河的出現,仍然令人驚艷。直覺上,我們已經快接近冰原的位置了。這條公路上,無疑地,冰河應是最大的重頭戯,每人來此都想上冰河採個究竟。據統計,93號公路這條冰原大道總計通過七個高山冰原,另外有25個較小的、但仍可以看到的冰河。其中最大的就是哥倫比亞大冰原,面積達200平方公里。最早發現冰河的應是當地的印地安人,但真正有歷史記載的都是白人來過之後,因而有些山都以這些人為名,足見文字的重要性。
阿斯巴斯卡冰河在雲霧之中展現其千萬面貌
(Photo by Martin Fon)
世界上存在有兩個大冰河,一在西伯利亞,一為這裡的哥倫北亞冰原。哥倫北亞冰原融化之水,流入哥倫北亞河、佛雷瑟河、麥肯士河、薩斯卡其萬河,然後各奔往北極海、太平洋、大西洋。通常冰原僅存在高山頂,因為積雪不斷的沉積而墊高,當雪積到超過三十公尺厚,底層的雪會受壓而形成冰塊,整個山頂都將被冰雪所覆蓋,整個蓋覆區域就叫做"冰原"。 哥倫比亞冰原之面積達325平方公里,其最高點為3,700 百餘公尺,結冰層最大深度達300 餘公尺。 當雪經年不斷累積時,冰原之底層壓力變大,乃逐漸往山下流動,形成冰河。目前所看到的阿塔巴斯卡冰河就是哥倫比亞冰原中的無數冰河之一。其流域面積為六平方公里,長度7 公里,厚度90-300公尺,其前端移動速度每年15公尺。
◆動力雪車
我們在雨中穿梭相當久的時間。當厚重白氊般的冰河出現在眼前時,那種興奮的期待,委實莫名。終有此一刻能與一座千古的阿斯巴斯卡冰河相會,看著它穩懸在山半腰裡,依著山勢向下俯衝之姿,只見蓄勢待發,不見緩而後動;有如洪流之靜格,讓時間凝住。陰雨中的冰河,沒有藍天的陪襯,無法只見證其潔白,只有一番落莫。
來來去去在冰河上行走的動力雪車
(Photo by Martin Fon)
此時左邊的阿斯巴斯卡山已部份埋入雲中,融合白雲與冰河,分不清山高、雲闊。我們先到冰原中心停車,這裡是一個完整的遊客中心,餐廳、禮品店、展覽室等一應俱全。所有欲參觀阿斯巴斯卡冰河的旅客幾乎都在這裡停下,然後換車前往冰原。今天雖細雨霏霏,遊客仍然如織,只是大部份的遊客都湧進大樓內,顯得人聲鼎沸。要到冰河上參觀必須由此買票乘動力雪車(SnowCoach),每人票價29.95元,每半小時發車一次,我們買到1:30pm的票,因此還必須等候。
每天多少人無論晴雨,渴望到冰原大道上來看冰河
(Photo by Martin Fon)
動力雪車是一種特製的車輛,使用四輪傳動,其抓地力特強,每車等於一輛巴士的容量。但它不行駛於公路上,所以必須由遊客中心乘普通巴士到冰河附近的中繼站轉乘。兩段的時程約各十分鐘,各巴士有不同的駕駛,他們除了駕駛外,還會介紹有關冰原的資訊,有時還會穿插一些笑話來取悅旅客。由於來此旅遊的國籍不一,故其反應也不盡然一致。
實際上整個歷程均可由遊客中心觀察得到,即使在冰河上的人群仍然清楚可數。當巴士駛近中繼站時,等於一車換一車。這種動力雪車的輪子很大,直徑約為一人高,其輪耳也很深,走在雪地可以印出很深的雪痕,這也是它走在冰原上不致於打滑的原因。由於使用四輪傳動,其爬坡力強,五十度以上的斜坡仍然行駛自如。
即使雨中的冰河罩上一層厚重的面紗,
一踏上冰河都洋溢著興奮無比的心情
(Photo by Martin Fon)
今天開動力雪車載我們的是一個高個的英俊的青年,載著墨鏡,有點像日本卡通裡面的人物。他一面開車,一面談笑風生,介紹冰原上的種種故事。他坐定駕駛座以後,第一句話問道:「我的名字叫Gary,你們都是第一次來的嗎?」大家回答是之後,他卻得意的笑說:「我最喜歡第一次來的客人啦,因為他會相信我所說的每一句話!」眾旅客大笑。接著,他說:「我們現在就開車了,由於往下是陡坡,所以請大家繫好安全帶!」這時每位旅客聽了,急忙找尋座位的安全帶,但找了半天都沒找著,大家面面相噓。結果證實這輛車並沒有安全帶,算是被他騙了一次。眾旅客微微一笑。
動力雪車的大車輪在雪地上留下的深痕
(Photo by Martin Fon)
Gary現就讀於觀光系,今年暑假來此打工實習。他口齒清晰,聲音宏亮,雖然每天同樣的話要重復無數次,但卻表現熱忱,毫無倦意,不會有陳腔的感覺。在這種雪車上,雖有顛波,因車速緩慢,並無不適之感。約經十分鐘後,抵達劃定的區域,大家一夥下車,喜悅之心寫於臉上。雨仍然下著,但已有部份轉成雹粒,撞擊在冰面上,嗆然有聲。四週仍然陰沈,但可以更清楚看到兩旁冰河的面貌。它們成塊地懸空堆積著,好像隨時在等待崩解的時刻。
◆冰河上的感覺
腳踩著冰層,崎嶇不平,各人感覺各自不同。堅硬的部份則滑溜不堪,還好我們穿著登山鞋,否則真不易站穩。每位旅客手拿著雨傘,不斷地拍照,真怕閃光燈的熱量會融化了冰雪。冰層表面也有水溝,融化的冰水滙集成流。同樣是水,冰為溝底,水為過客,兩者同質,卻有不同的命運。一留山中,一流入海。何時相會,蒼海難期。
冰不斷融化為水,在冰上形成一道水溝,潺潺而流
(Photo by Martin Fon)
據Gary說,這個冰河屬於哥倫比冰原的一部份,它往下緩慢移動,開始時先經過第一道大冰瀑,其後有兩道小冰瀑。其底部因為冰雪的重壓而塑性化,因此會緩慢向下移動。每年移動的速度在大冰瀑區達127公尺,在山腳下則每年約為10-20公尺。實際上由於溫室效應全球暖化之故,冰河融化快速,故冰河的前峰線年年往後退縮,每年約在20-100米。在山腳下有一個三瓦卜塔湖,累積終年冰原融化的水,然後從河谷流出。由於溪谷平坦,故分支很細,谷中有溪,溪中有樹,遠觀之是相當有趣的畫面。這個湖逐年被露出的冰磧石形成的三角洲所侵蝕,湖面已縮小變形。而冰河退縮的情形則在山坡上寫上年份註記。也許這些註記會在冰河的路徑上形成另一個觀光點,雖然冰河退縮到山頂上去了,這些歷史記錄將永存在這座山上。
由動力車內看外面的冰河,有如一幅畫
(Photo by Martin Fon)
今天若無雲雨,這段山川應是最為美麗的地方。現只有在半天空裡露出一小部份的臉,有些則僅山腳部份清晰,令人有無限想像的空間。